【www.gzlcsw6.com--名人故事】

如何全面评价鲁迅?

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。借这句话来评价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
要评价一个人,首先要了解他,鲁迅早年经历。

如何全面评价鲁迅?

鲁迅出生在一个封建没落的仕宦家族,后来去南京求学,也就是「走异路,逃异地,去寻求别样的人们」。

再之后去日本留学,结识了藤野先生,著名的「幻灯片事件」让他确信要去改变国民的精神,而投身文学。

留学期间,鲁迅初步形成自己的思想,最富有特色的,还是「立人」,这个成为他审视中外文化的标准。

然后鲁迅就回了国,先是教书,然后进入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,南北辗转,期间很多事情让他一步步变得深深失望,For 一个zample,辛亥革命失败,for 几个zample,袁世凯称帝,张勋复辟啊,军阀混战啊这些。至于鲁迅回国后十年的悲观绝望的情绪,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,社会动荡,婚姻不幸,谋生的艰难等等等等,都显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。

至于后来的生平简历,就不介绍了。

其次从我自身的角度,来说说鲁迅的人格精神。三个层面分析。

1.外在特征:敢爱敢恨。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句话那样,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。

2.行动上:敢于叛逆,大胆反抗的硬骨头精神和韧性战斗精神。

3.创作上:激情与理性交织的美学特征。鲁迅文化人格的核心是由自由、独立的精神和“听将令”的启蒙者的社会角色之间的深刻冲突。

再谈一下鲁迅的贡献。

1.创作方面,开创了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的新传统,推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化。

2.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理论探讨与思想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
3.在外国文学翻译和中国古籍整理研究方面都有巨大贡献。

4.进行社团活动,组织培养新文学队伍方面的贡献。

5.在中国现代文学史、思想史、文化史的独特地位。

最后做一个评价:

鲁迅先生是19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坛的一个符号、一面旗帜,国人对鲁迅总有一种“亲切而又疏离”的复杂情感。

鲁迅往往以坚毅的形象示人,黑直硬的发型,铁骨铮铮的面孔。他身处旧时代,既呐喊又彷徨,向往新时代。他太难评价了,同时恐怕我们也不易做出客观的权衡。

一方面,鲁迅作为一个近代启蒙作家,他的一系列文章,字里行间激扬文字,透露着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的惆怅,痛斥“民众劣根性”,甚至批判当局,嫉恶如仇,藐视权贵,这种文笔的沉重与现实——甚至言辞刻薄,鲁迅从救人机体到救民思想,让人不免有“疏离”之感,颇生出敬畏之意。

另一方面,鲁迅又是一个具体的人。关于他的争议,屡有新见,常论常新,包括与周作人及其日本妻子的往事、与日本友人的交谊。在各种学术及通俗作品的浸染下,我们越来越厚重全面的认识到了这位“思想先行者”。小学课本中记忆犹深的“早”字、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、少年闰土等文章,想起便觉“亲切”。

其实,我们要深入认识“狂人”鲁迅,要回到民国的历史情境中。社会秩序驳杂,乱世有相对的“舆论自由”,鲁迅的一系列时评与文章,鄙视封建,砸断枷锁,接续着五四运动及新文化风潮的脉络,充满着对传统时代的抨击。民国建立后,思想文化大转型,中西交锋更加剧烈。破除旧文化,重塑新文化,是那一代除“保守文人、整理国故”之外知识分子所向往的“新世界”,鲁迅作为一位先锋与健将,文艺战线的斗争者,留下了永恒的荣誉。

每个时代都有思想家与先觉者,鲁迅超越了时代。在我看来,鲁迅先生在启蒙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事实。但最好不要把一个具体的人刻意神化、道德君子化甚至迷信化,这并非历史的方法与客观冷静的态度。

也就是说,不构建不隐恶,扬善而不避短,也是对文化先行者尊重的体现——否则,我们也成了鲁迅笔下的“民族劣根性”。


查看更多名人故事相关内容,请点击名人故事

2024 精彩故事网-故事大全版权所有. 京ICP备1901824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