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www.gzlcsw6.com--名人故事】
中秋节,又称祭月节、月光诞、月夕、秋节、仲秋节、拜月节、月娘节、月亮节、团圆节等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戚继光名人故事(通用5篇)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【篇1】戚继光名人故事
元朝时,日本流亡海上的散兵便与冒险的商人勾结,到中国沿海走私、掠夺。明太祖朱元璋时曾经三次派使者与日本交涉,都没有结果。为此,洪武、永乐年间,明朝廷不断加强海上防御工事,并加大的海军在海上巡查。
1547年七月,明廷以朱纨为提督负责浙闽海防军务。第二年,朱纨派兵击败倭寇,占领双屿。但朱纨却因为斩杀太多与倭寇勾结的豪绅,而被以“擅杀”罪赐死。倭寇复而又盛。1553年、1554年两年中,倭寇不仅骚扰江浙地区,攻取了昌国卫、上海、乍浦等地,而且以海岛为基地向陆地推进。柘林(今上海奉贤南)、川沙就是倭寇的两个据点。明廷为了改变被动局面,调整海防部署把沿海卫所,划分区域,派重臣统一指挥。同时,征调兵力,作为机动部队。明廷又任命张经为总督。他到任后集中兵力于1555年一举歼灭了深入松、杭腹地的倭寇20_多人。但他因“养寇失机”的罪名被杀。由于各地兵力不统一,且军纪败坏,得不到当地居民的帮助,士兵又对沿海水土不服,战绩不佳。刚刚出现转机的战局,又陷入困境。1556年,浙江、南直隶(今江苏)等地就有近50处遭倭寇侵扰。
胡宗宪继任总督后,采用离间计分化敌人,在1556、1557两年间,先后消灭了陈东、徐海等地的倭寇。1559年,刘显等人又于庙湾歼灭侵入江淮的倭寇。江浙一带的倭患,逐渐转轻。海防策略上,明军采用了水陆协作,陆地歼敌为主的方针。同时,招募新军,加以训练。其中有名的有俞大猷的俞家军以及戚继光的戚家军。戚继光不仅结合地形指挥作战,还改进了火器装备,提高了部队整体的战斗力。此外他还根据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了“鸳鸯阵”“三才阵”等战斗队形。此后,戚家军成为有效抵御倭寇的主要力量。1561年,倭寇分多路侵入台州。戚继光灵活指挥,采用伏击、包围、突袭等战法,连续歼灭倭寇数千人。同时,卢镗也歼灭侵扰温州、宁波的倭寇。浙江倭患基本得到了平定。为了支援福建地区,戚继光又于1562年入闽,先后在横屿、林墩、牛田等地歼灭倭寇。十月,戚继光率军返回浙江。当月,倭寇攻入兴化府城及平海卫,明廷震怒。戚继光奉命再次入闽。1563年,戚家军、俞家军及刘显所率部在谭纶的统一指挥下,全歼平海卫的倭寇。当年冬天,倭寇集中兵力包围仙游。1564年初,戚继光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,击败倭寇,解开仙游之围。福建倭寇被平定。同时,俞大猷等又歼灭侵扰广东的倭寇。至此,延续多年的倭患,终于得以平定。
【篇2】戚继光名人故事
相传,明朝重文轻武。导致后来崇祯之难,此乃后话不提。
倭寇为患期间,江浙名将俞大猷麾下出了一员智勇双全的人物,戚继光。
他一出场就非常亮眼。几个大胜仗就把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倭寇打蒙了 。于是朝廷派钦差大臣代天慰问。
恭迎宴席上,相谈甚欢。
戚继光原以为钦差大臣是摇头晃脑的风流雅士,谁知一开口便是文韬武略治国安邦,排兵布阵奇谋巧计。听得个戚继光如痴如醉如梦方醒。
这还不算,钦差大臣竟然对戚继光的家传至宝“戚家枪”也要指点一番。须知,这戚家枪可是当年戚继光的爷爷为太祖爷立下了不朽功勋的。戚继光碍于忠孝节义,只得喏喏的问到:钦差大人对枪法有所造诣?回答到:略知一二。古人含蓄,所谓略知一二便是全懂并且精通。戚继光来了兴趣,能否在这酒席之上,咱们以著作抢,请教一二?钦差大臣却是爽朗的大笑了起来,说,不如到你的演武场上,来劲!
于是二人便来到演武场。
结果,却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输了!
【篇3】戚继光名人故事
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、民族英雄。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。他从小就胸怀大志,练习武功,当地的一些习武的人都比不过他。他长大后,担负东南沿海的防务。这些年间,有一群日本的海盗,被称为倭寇,经常在沿海一带烧杀抢掠。戚继光率领他亲自训练的戚家军,大败倭寇多次,直到赶出了他们为止。他坐镇边疆十六年,屡建奇功,还编写了《纪效新书》和《练兵纪实》这两部价值很高的书,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宝贵遗产。
戚继光非常伟大,他为了国家,一生驰聘疆场,他的事件被我永远铭记在心。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下,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,这就是一代代的英雄为我们创造的,我多么希望我们的国家永远民富国强,侵略者不敢欺负我们。我们从现在就要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将来长大了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和美好的家园。
【篇4】戚继光名人故事
明世宗的时候,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。他们和中国的土豪、奸商勾结,到处抢掠财物,杀害百姓,闹得沿海不得安宁。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“倭寇”。
公元1553年,在汉奸汪直、徐海的勾结下,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,在浙江、江苏沿海登陆,分成许多小股,抢掠了几十个城市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不敢抵抗,见了倭寇就逃。
倭寇侵略越来越严重,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,叫严嵩想法子对付。严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,说要解决倭寇侵犯,只有向东海祷告,求海神爷保佑。明世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,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。后来,朝廷派了个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(音yóu)去抵抗。俞大猷一到浙江,就打了几个胜仗。但是不久,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,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。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,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。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,才扭转了这个局面。
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,山东蓬莱人。他到了浙江,先检阅那儿的军队,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,根本不能够打仗,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。他一发出招兵命令,马上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、矿工自愿参军,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。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。
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,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。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,研究了阵法,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。经过他严格训练,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。“戚家军”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。
过了几年,倭寇又袭击台州(今浙江临海)一带,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。倭寇在哪里骚扰,他们就打到哪里。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,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,交锋了九次,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。最后,倭寇在陆地上呆不住,被迫逃到海船上,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。倭寇的船起了火,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,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。
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,不敢再侵犯。第二年,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。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,占据了宁德;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,盘踞在牛田。两路敌人互相声援,声势很大。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,向朝廷告急。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。戚继光带了新军赶到宁德,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。那儿四面是水,地形险要。倭寇在那儿扎了大营盘踞,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。
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,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,又不深。当天晚上潮落的时候,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,到了横屿对岸,把干草扔在水里。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,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。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,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倭寇大营。经过一场激烈战斗,盘踞在岛上的二千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。
戚家军攻下横屿,立刻又进兵牛田。到了牛田附近,戚继光传出命令,说:“远路进军,人马疲劳,先就地休整再说。”
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。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,防备也就松懈下来。就在当天晚上,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。倭兵毫无准备,匆促应战,禁不住戚家军猛攻猛冲,纷纷败退。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,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,一连攻下了敌人六十多个营寨,消灭了溃逃的敌人。到天色发白的时候,戚家军开进兴化城。城里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。大家兴高采烈,纷纷杀牛带酒,到军营来慰劳。
第二年,倭寇又侵犯福建,攻下兴化。这时候,俞大猷已经复职。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,戚继光为副总兵。两个抗倭名将一起,大败倭寇,收复兴化。公元1565年,俞、戚两军再次配合,大败倭寇。到这时候,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。
【篇5】戚继光名人故事
戚继光,他是明代的名将,在东南沿海指挥抗击倭寇十余年,扫清了横行多年的倭患,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入侵十余年,保障了北方的安全。
他是出色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,主持修建蓟州镇的一段长城,为北方筑起了坚固的安全屏障;他改进和发明了多种火器,组织建造战车、战船,使明军的装备始终居于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。
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,通过总结长期的作战经验,撰写出《纪效新书》和《练兵实纪》两部兵书,成为古代军事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。
戚继光是山东登州(今山东蓬莱)人,其父戚景通50多岁时才有了这个儿子,对他给予了很高的期望。戚继光从小就喜欢遨游书海,熟读经史子集,也从小就对排兵布阵感兴趣。他立志长大后要报效国家,出征消灭贼寇,曾写下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”的诗句。
为官后,戚继光在北京参加过防守,在山东驻守过蓟门,后被调去浙江沿海防御倭寇。他年纪轻轻即担任主将,下面的许多人不服,眼看军纪涣散,他心急如焚。在一次对倭寇的战斗中,他的一位舅舅辈的军官没有执行军令,令部队遭受了巨大损失。戚继光思来想去,下定决心不徇私情,按照军纪打了舅舅20军棍。当天晚上,他又以晚辈的身份向舅舅赔罪,获得了舅舅的理解和支持。很快,他处罚舅舅的故事传遍了军营,大家无不钦佩戚继光的公正严明、秉公执法,军纪军容一下子大为改观。
戚继光牢记小时候父亲的教诲,对待将士赏罚分明,从不私吞、克扣军饷。他经常说:“将领们都是我的心腹,战士们都是我的手足。”
有了严明的纪律和将士们的信赖,戚继光放开手脚训练军队,改进作战工具,改善作战方法,终于练成了一支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。这只勇猛的军队令行禁止,几乎百战百胜,被认为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。戚家军的威名传遍了大江南北。
查看更多名人故事相关内容,请点击名人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