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www.gzlcsw6.com--创业故事】

“故事的意思是旧事、旧业、先例、典故等涵义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潮农民创业故事精选四篇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
新潮农民创业故事1

不到五十岁的张军是做服装生意的老板,给人一种非常稳重的感觉,可几十年前,他却还是一个在家乡老老实实种地的农民,后来离乡开始在外闯荡,竟然成功的做起了服装生意,完成了从普通农民到老板的蜕变。

做服装批发生意的张军,像往常一样夹在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拥挤的人群中,目光迅速搜寻着不同款式的服装。忽然张军的眼睛一亮,一张小小的相片深深地吸引了张军的目光,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张军,凭借自己敏锐的嗅觉,感觉到这其中将蕴藏着百年难遇的商机!那么这张相片到底和普通相片有什么不同呢?凭什么这张相片能让张军如此着迷呢?

以往看到的相片,一般都是工厂为了做广告图片,找个代言人照上几张,当客户想要购买代言人身上衣服的时候,因为种种原因,厂家已经不再生产这种款式,或者当时代言人仅仅穿一两件衣服照了相片,根本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。张军看到的这张照片是挂在一件衣服上,而这件衣服恰恰就是相片上模特穿的衣服。顾客看到相片就能买到和和相片上一模一样的衣服。这个小小的变革,在外行人看来也许没有什么,可在张军看来,其中的商机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,有着多年服装批发经验的张军一眼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,假如能把自己卖的每一件衣装上都配上一张照片,也许是个好生意!说干就干,张军立刻联系了几家工厂,愿意在每一件衣服原价的基础上添加2元的价格,要求工厂每一件衣服都要配上一张照片,可接连跑了好几天也找不到一家工厂愿意给服装照相的。因为这些工厂做惯了传统的服装,一下子很难接受新型的销售方式。

找不到工厂生产就自己生产!张军决定自己开工厂后就匆匆返回北京,卖掉了档口、处理了库存,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广州。

经过一个月的准备,2008年8月8日“广州靓缘服装厂”终于开工了,首批衣服做好后放在沙河服装批发市场试销,由于每一件服装都配有相片,而且款式都是日韩最新款,试销的的当天生意就异常火爆,档口几乎被围得水泄不通。

后来发展到顾客要想买到靓缘服饰,都主动提出愿意提前打款,生怕买不到衣服。于是张军着手扩大生产规模,招兵买马。为了方便外地顾客下单和打印图片,还专门请人做了网站。网站做好后,外地的顾客就可以直接在网上下单和付款,并且可以在网站上取图自己打印。

这样大大方便了外地批发商在工厂直接采购服装。现在,外地顾客足不出户就能采购到广州产的最新款服装了。

新潮农民创业故事2

我是一个农民工,老家在安徽,过去的十几年,我都在上海打工,不停地在各个建筑工地做小工,虽然说以前几年的收入都不多,但是养家糊口的问题是不要担心的。

9月以后我突然失去工作,怎么都找不到工作了。家里有老婆孩子,需要吃饭,但是家里的土地肯定养不了这个家,我家房子老了,没有钱修,怕冬天下雪会压垮它。所以,失业以后,看到自己口袋里面的一点钱,我还是不敢回家。修房子的问题解决不了,回家也没意思。

连着找了两个月的工作,没找到,我不想这么等着饿死。找不到工作的人只能吃大饼,3块钱可以吃饱,再好一点的,5块的,再贵就不敢吃了。口袋里的钱总是不经吃,半个月下来,钱就会看着减少。

一个月的大饼吃下来,我也算吃出了经验,他们做大饼的告诉我,开大饼摊子要不了多少钱,3000块差不多了,于是我也想创业,做大饼去。我觉得那个手艺学起来并不难,吃着吃着也就学会了。我只需要一个烙大饼的炉子。

我想,只要城管不管我,我一个月做大饼,赚块钱应该不是很困难,因为我很能吃苦,在建筑工地上,什么苦没有吃过啊。

于是我决定做大饼。在上海同济大学那边,做各种便宜小吃的生意很好,都是3块4块的买卖,学生多,吃的多,就是城管不好,总把小摊子赶得到处跑。我想找个店面,有了店面城管就不会管了。

十几天之后,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正在转让的小门面,在同济大学的一个大门侧面,两个平方,一个月500C块。我的钱不够,去借钱,借了一万,把房租交了,就去买那个烙大饼的炉子。我这个炉子烙起大饼来特别快,最快的时候一天能烙500个,如果每天500个,3块钱一个,我就能卖1500块钱,5毛钱的利润,一天也能赚250元。

开业第一天,我卖了700块,回来一算,赚了160块,很高兴。

我卖的东西,学生们都说不错,是五谷杂粮做的,养身体而且卫生,所以好卖,因此,第二天,我就卖了1021块。

现在,我创业已经一个多月了,算算,如果我算得正确,就赚了一万三,比我在工地打工一年赚的还多。城管也不管我,还很客气,支持我创业。

今年有危机,据说失业的农民工会更多,有个学生告诉我说失业的要到2400万,这么多人,去创业多好啊。

我现在知道了,创业不难的,只要能吃苦就好了。

新潮农民创业故事3

当夕阳抛洒出最后一抹光彩,红彤彤的天际,金澄澄的麦地,丰收的中原便成了一幅调抹不开的油画,浓重的色彩娇艳欲滴。田埂边,眼望麦地丰收的情景,29岁的王灵光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。

风投、众筹、IT……印象中,“创业”总要和这些“高大上”的词汇相联系,创业者总是在摩登写字楼里喝着咖啡,敲击电脑。而在河南,却有这么一群和王灵光一样的年轻人,高学历、高知识的他们放弃城市中的生活,回到麦田里端起大碗茶,开拓一片新天地,他们就是“麦田创客”。

7月,当时还是河南农业大学1名学生的王灵光,不顾家人反对,在漯河市郾城区流转200亩地,建立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基地,成立了合作社,开始农村创业。“当时有人笑话我回家种地还夸口说创业,可我坚信农民绝不是刨坑种地,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、躬耕于田间地头的新型职业农民,是未来农业最先进的生产力,农村是创业的新蓝海。”王灵光说。

6年时间里,在王灵光的带领下,合作社不仅流转土地超过万亩,还形成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生产的“一条龙”,和高产农业科技研究、应用与推广的“全链条”。王灵光推出的“农业技术外包”经营模式,实现了农业技术与资金的优势互补,成为规模农业规划种植和运营服务专家。

“麦田创客”不仅是麦田里的一道“新景观”,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学习快的高知识分子走进麦田,实实在在地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。

河南省社旗县郝寨镇“80后”女大学生唐道丽,放弃外企月收入过万元的工作,回到老家办起了农业合作社。郝寨镇土壤贫瘠,土层薄存不住墒,加上灌溉不便,一直以来农民都是望天收。为提高产量,唐道丽向专家请教、去外地学习,引入了小麦深松免耕施肥播种机和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,小麦产量翻了近1倍,亩产达到1200斤。

“黄毛丫头”种地赢了“老把式”。60多岁的老农民白国庆输得心服口服。唐道丽说:“农业的发展潜力无限,农业的每一点进步都将带来社会的飞跃,在农村创业挑战无穷、机遇无限。”

“我不光是1个农民,更是1个农商,1个有商业头脑的农民。”这是何三杰对自己的定位。,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何三杰放弃保研,回到老家河南夏邑承包200多亩地,做起了农民。在农村创业的两年时间里,何三杰看到农业和农民的希望。“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认同,更是一种职业认同,而这种认同汇集的力量,将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强动力。”何三杰说。

当初逃离土地的大学生们,如今成了回归土地的农民CEO。在中原大地,农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钟情的创业新蓝海,而“麦田创客”们也已成为活跃农村经济、***“三农”难题的生力军。 “看到成片的麦地,我心里头就有说不出的兴奋。只要用心去干,土地就是我最大的舞台。”王灵光说。

新潮农民创业故事4

春节期间,路上走亲访友的来来往往,耳边鞭炮声此起彼伏,安徽太和县返乡创业的“80后”农民工张云海先是给村里的叔伯大爷们拜年问好,随后就窝在家里打开电脑,上网查询有关大棚蔬菜种植方面的资料。

在一片白色的蔬菜大棚旁边,两间低矮的房屋看起来像是临时搭建的简易小棚子——这就是张云海的家。

广东东莞打工8年后,张云海没有像大多数伙伴们一样,回到村里建一院高大亮堂的房子,再继续外出打工,而是选择把多年来打工的积蓄、结婚建房的开销,全部投到了大棚蔬菜的种植上。如今,他和妻子以及两周岁的女儿便住在这两间简易小屋里。

屋旁的几亩蔬菜大棚凝聚着张云海返乡创业两年来的全部心血。虽然外面是零下几度的寒冬,记者走进大棚,感觉到里面温度略高,空气温暖湿润,绿油油的蒜苗、芹菜、青菜等长势旺盛,蒜苗已经到了收获期,张云海的父亲和一名村里的雇工正在大棚里忙着拔蒜苗,张云海的妻子一边看护着两岁的女儿,一边把刚拔下来的青菜装到筐里。

和记者聊起两年来返乡创业的经历,张云海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:创业中因经验不足造成的惨痛教训,虽然让他经济上遭受重创,仍觉得很值;能和父母妻子一起生活的幸福,是他返乡创业最大的收获;在贷款中遇到的吃拿卡要,则令他无可奈何。

张云海告诉记者,种植大棚蔬菜,收入不再像打工上班稳定。打工时不管刮风下雨,工资都是按时月底发放,种植大棚蔬菜,一亩地一般能收入一万七八千元,风调雨顺能收到两三万元,但风险很大,其中自然灾害是最令人头疼的。春季大雪,其中一个大棚被压塌,一棚子的辣椒、西葫芦全被冻死,损失了1万多元;到了秋季,又被淹了一个棚子,损失七八千元。“一些有关大棚种植的书籍教材或专家经验,只能作为参考、不能全信,也不能不信,还要根据本地的土质、温度、湿度、降雨等情况进行摸索。”

虽然收入不稳定,但他认为返乡创业的选择是值得的。他说:“以前在东莞打工时,每天上班下班,日子过得像机器人[0.13% 资金 研报],单调枯燥。回到老家,最大的收获是有了家的感觉。我父母都已经60多岁了,小孩子才两岁,一旦有谁头疼发烧,我可以在身旁照顾很方便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,这是最让我感到幸福快乐的。”

“如果资金充裕,我打算扩大种植规模。”张云海告诉记者,多年打工虽然有所积蓄,但大棚蔬菜相对传统农业而言投入较大,仅仅靠自己投入资金不足,想贷款手续难办,而且贷款期限为一年,资金周转不过来,只能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四五万元才把大棚搭建起来。

“我把亲戚的借款还清后,资金太少了。我决定暂时减少种植面积,把原来的五六亩的大棚减到一两亩,让妻子在家打理,我自己去附近做建筑工人,等到挣了钱以后,再回来投入到大棚蔬菜中。”他说。

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翟年祥教授分析说,对于农民工输出地而言,农村空巢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当地经济、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。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,不仅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、留守老人等问题,还可以为农村的现代农业及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,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经验阅历的返乡民工,对拉动经济发展、增加农民就业大有裨益。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作为,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,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。


查看更多创业故事相关内容,请点击创业故事

2024 精彩故事网-故事大全版权所有. 京ICP备19018245号